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身边的榜样】她用废旧材料教物理,点亮边疆孩子的科学梦

  清晨六点半,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一中学物理实验室的灯光亮起,刘波老师在整理一堆废旧电器零件、PVC管和矿泉水瓶——这些都是她当天要用的“教具”。

刘波介绍科技仪器的使用方法

  1999年,刚担任阿尔山林业局第一中学物理教研组长的刘波在清点器材室时皱起了眉头。在这个边疆小城的中学里,实验器材匮乏是常态。面对同事“干脆讲实验算了”的建议,她默默收集起学生们丢弃的饮料瓶。第二天,装满水的塑料瓶成了“液体压强演示器”,橡皮筋和直尺组成了简易测力计。这个习惯她坚持至今,实验室角落的“百宝箱”里,易拉罐、吸管、旧光盘都被赋予了新的科学生命。

  1989年大学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刘波已在物理(科技学科)教学领域耕耘36载。这36年,她用实干书写教育人生,以爱心与责任守护学生心中的科学之光。她专业功底深厚,在课堂教学和实验科技创新教学方面成绩显著。2020年以来,她先后获得盟级教学能手、市级优秀教师、阿尔山英才等多项荣誉称号;主持的市级课题《基于教学目标研发学习工具单的策略研究》成果在全市推广,并荣获兴安盟2024年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中学物理实验与实践性教学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价值研究》通过验收并被评定为优秀;2021年撰写的论文《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策略》获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教育科学》杂志;2024年撰写的论文《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被《教学与研究》第19期录用发表。

  育人先育心。刘波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激励、唤醒、点燃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针对物理难学的普遍问题,她深入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她深知实验教学的关键作用,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她经常就地取材制作教具,或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实验视频等手段突破教学难点。课堂上,她采用“兵教兵”方式,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共同探究物理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这种“培优补差”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都得到明显提升。

  每周教研活动时间,学校物理组办公室总是热闹非凡。年轻教师围坐一圈讨论教案:“这个斜面实验可以改成探究式”“重力加速度测量能不能用手机传感器”……讨论常常持续到华灯初上。同事都说,刘波组长像块“磁铁”,能把大家的智慧凝聚在一起。作为教研组长,她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几十年来,她悉心指导全校初高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在她的带领下,教师们在各级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

  黄昏的余晖透过实验室窗户,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36年,13000多个日夜,这位59岁的教师依然保持着每天早到一小时的习惯。问及原因,她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时,走廊传来奔跑声,几个学生举着新做的水火箭兴奋地喊道:“老师快看!我们改进的尾翼!”刘波迎上去的身影,仿佛与那个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重叠在一起。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她毕生的追求。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